imtoken最新版官网|同济大学本研一体化
同济大学信息公开网- 本科生院常见事务指南 - 同济大学信息公开网
同济大学信息公开网- 本科生院常见事务指南 - 同济大学信息公开网
首页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栏目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规定与制度
便民服务
网上互动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栏目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规定与制度
便民服务
网上互动
便民服务
首页
办事指南
学生事务
教学教务
出国交流
学生管理
医疗服务
社区服务
其他服务
教工事务
教学科研
人事管理
外事交流
财务资产
行政事务
生活服务
便民问答
招生与考试
学生事务
科研工作
后勤服务
其它
表格下载
学生事务
教学教务
出国交流
学生管理
医疗服务
社区服务
其他服务
教工事务
教学科研
人事管理
外事交流
财务资产
行政事务
生活服务
办事服务
本科生院常见事务指南
发表时间:2023-06-18
本科生院常见事务指南
“本研一体化教务系统”(4m3.tongji.edu.cn)简称“一体化”,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xuanke.tongji.edu.cn)简称“选课网”。
“一体化”和“选课网”是本科生院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建议每个星期至少登陆一次。
一、学生事务中心(四平路校区瑞安楼200室,嘉定校区复楼综合事务大厅本科生院窗口)
自助打印终端(四平路校区瑞安楼大厅,嘉定校区复楼大厅)
现场受理:
1. 办理本科生中、英文成绩、中英文在读证明
受理时间:全天,自助打印
需办理成绩密封盖章的学生自备信封、以及相关材料在学生事务中心经审核后当场办理。
2. 补办学生证
受理时间:周一、周四
“选课网”下载《同济大学补办学生证申请表》,学院盖章,一寸照片,周一、周四学生事务中心受理,次月领取。
二、四、六级考试
报名时间通常为3月和9月,请仔细阅读“一体化”上的通知。
报名采用全国集中网上报名方式。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自行登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网站(网址:http://cet.etest.net.cn)完成报名(其中包括注册用户、检查确认学籍信息与报考资格、选择报考语言级别及网上缴费等操作), 并需在报名网站规定的时间内自行打印准考证。
考试时间通常为6月和12月。
三、普通话考试
“一体化”和“选课网”同时发布通知,请根据通知要求报名、考试。
四、外语强化班(德强、法强)
报名时间通常为4、5月间,“一体化”和“选课网”同时发布通知,请根据通知要求报名,并了解相应情况。
五、辅修专业
报名条件:一年级学生(不含转专业、编级、休学),有基础绩点要求,具体见报名通知。
报名时间通常为5月,“一体化”和“选课网”同时发布通知。
六、选课
选课时间:通常为16、17周
分为四轮 :第一、第二轮选课不分先后,随机删除超容量的班级人数。第三、第四轮选课先到先得。详情请仔细阅读“一体化”的通知,注意时间节点和流程。
受理部门:学务中心65983963
七、考试
请在“一体化”上查询考试的时间地点。
八、缓考
在规定时间内,向学生所在学院教务老师提出申请。
九、考试成绩异议
考核后半年内按相关流程向学生所在学院教务老师提出申请。
十、重考
通常为第1、2周,请在“一体化”上查询重考的时间地点。
十一、重新学习选课
重新学习选课分为两个阶段,请按“一体化”的通知进行选课操作。
十二、转专业报名
转专业报名时间通常为一年级第二学期第6周,请按“一体化”上的通知报名并了解相应情况。
受理部门:学务中心65983963
以上为简要的办事介绍,具体详情参阅《学生手册》,也可以到学生所在学院教务科或者本科生院相关中心咨询。
Copyright © 2018 Tongj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校长办公室主办
党委办公室
党委组织部 党校
党委统战部
党委学生工作部
武装部
纪委监察处
机关党委
团委
工会
校长办公室
发展规划部
本科生院(招生办公室)
研究生院
本科招生网
研究生招生网
教学质量办公室
学生就业信息网
科研管理部
人事处、人才中心
财务处
外事办公室/港澳台办公室
审计处
基建处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保卫处
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
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采购与招标管理办公室
信息化办公室
继续教育学院
图书馆
上海同济后勤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学校主页
上海市教委网站 edu.sh.gov.cn
中国上海网站 shanghai.gov.cn
教育部网站 moe.gov.cn
<
同济大学本研一体化教务系统
同济大学本研一体化教务系统
首页
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概况
历史沿革
研究团队
教师
研究生
在读学生
毕业学生
研究动态
在研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横向项目
现场测试
课题组组会
其他
研究成果
教材著作
科研与工程项目
代表性成果
获奖
学位论文
硕士论文
博士论文
合作交流
招生招聘
链接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本研一体化教务系统
当前位置 >> 首页 链接 同济大学本研一体化教务系统
同济大学本研一体化教务系统
链接: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本研一体化教务系统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电话: +86 13818906532(周宇副教授)
邮箱: yzhou2785@tongji.edu.cn
地址: 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800号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
邮编: 201804
网站勘误及资料索取: mrluzhe@tongji.edu.cn(网站管理员)
统一身份认证
统一身份认证
服务热线:65989006
首页
机构介绍
信息办主要职责
信息办机构设置
服务指南
校园网
校园无线网
VPN校外接入
统一身份认证
邮件服务
同心云
同济云盘
会务系统
正版软件平台
一卡通
同济学术浏览器
单位短信平台申请
网站群
二级域名申请
服务器托管
虚拟服务器申请
数据服务
开发者平台
人员信息接口
视频会议系统
时间服务
公告通知
网络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资讯与预警
网络安全服务
网络安全知识
安全防病毒软件
制度规范
政策法规
校内规章
下载专区
服务指南
网络中心
一卡通
智慧教学操作指南
同济云盘
常见问题
网络访问常见问题
邮件系统常见问题
一卡通常见问题
云课堂平台常见问题
教室日常教学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服务指南
校园网
校园无线网
VPN校外接入
统一身份认证
邮件服务
同心云
同济云盘
会务系统
正版软件平台
一卡通
同济学术浏览器
单位短信平台申请
网站群
二级域名申请
服务器托管
虚拟服务器申请
数据服务
开发者平台
人员信息接口
视频会议系统
时间服务
统一身份认证
当前位置:首页 服务指南 统一身份认证
“统一身份认证”是指师生登录学校各主要业务系统时所采用的统一的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避免了原来各系统独立管理自身的用户登录账号时师生需要使用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而带来的麻烦和密码修改的不便。 同济大学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在人事处/教务处报到注册后,都取得一个工号/学号,工号/学号是教职员工/学生在校期间的统一身份号,初始密码为18为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7位至倒数第2位。每位师生只有一套对应于工号或学号的认证账号(对于师生在校内有过不同类别经历的,则会有多套账号,如:有一套本科生的账号,考入研究生后,又有一套研究生的账号,但其用途不同)。教职员工离职/去世、学生毕业/肄业后,统一身份号将自动失效。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具有“单点登录”功能。师生通过统一身份认证账号登录到某一系统且未退出的前提下,再点击已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接的其他系统时无需再次登录,将直接进入该系统登录后的页面(即所谓的“单点登录”)。此后,如师生退出某一系统的登录,则其他系统的登录也将自动退出。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具有超时限制。为保护师生的隐私,师生登录后30分钟内如未进行任何点击或操作,则系统将自动退出登录。 如忘记密码,可通过邮箱或短信重置密码,也可携带有效证件至各校区信息服务大厅办理密码重置业务。 特别提示:持有军官证、警官证、护照等登记入校的师生的统一身份认证的初始密码也是证件号的倒数第7位至倒数第2位。该类师生需要持本人登记的相应身份证件到各校区信息服务大厅现场办理密码的修改。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 Informatization Office of Tongji University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信息馆 邮编:200092 电话:021-65989006 传真:021-65983047
友情链接
1
友情链接
关于研究生必修环节《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说明
关于研究生必修环节《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说明
·本科
·硕士
·博士
·博士后
·MBA
·EMBA
·MPA
·ME/MEM
·EE
·SIMBA
| 信息订阅
| 同济经管
| 同济大学
| English
首页
工程管理硕士
新闻中心
焦点新闻
讲座信息
通知公告
活动信息
教学信息
学位管理
招生信息
就业信息
项目介绍
2019同济MEM宣传册
Tongji MEM Mission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师资队伍
国际认证
IPMP
ILT
RICS
PMP
对外交流
海外交流
合作办学
校友工作
校友风采
校友活动
班级通讯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焦点新闻
讲座信息
通知公告
活动信息
教学信息
学位管理
招生信息
就业信息
教训管理系统
在线申请
下载专区
教学信息
首页 新闻中心 教学信息
关于研究生必修环节《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说明
2021/09/27
各学院、研究生: 2021级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有《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2学分)的必修环节。该环节由线上平台学习与能力测试组成,完成学时且通过能力测试后获得2学分,详见课程说明(附件1)。学习与测试要求如下: 一、时间 2021年9月20日至2022年1月14日。 二、平台 canvas平台http://canvas.tongji.edu.cn,进入后详见《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操作手册(学生)(附件2)。 三、成绩 本必修环节的最终成绩为“通过”后,成绩会同步至本研一体化系统(1.tongji.edu.cn),学生可在获得最终成绩的隔天在本研一体化系统中查询。未通过者可在平台再自行学习,重新参加测试。 四、往届生 往届未完成《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必修环节的学生,也须按照《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学习要求进行学习及测试后方可获得《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的学分。 五、留学生 留学生通过填写“《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评定表(中英对照)”(附件3),由导师审定后,交所在学院教务老师。教务老师将成绩录入到本研一体化系统中(本研一体化系统网址:进入https://1.tongji.edu.cn,使用用户名、密码登录,以管理员身份进入成绩管理——必修环节成绩管理,选择相应课程,进行成绩录入。)。 如有疑问,请联系65983537。 研究生院 2021年9月18日 附件1:《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说明 本课程教学要求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是同济大学所有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必修环节的必修内容,2学分,36学时。 本课程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在线微课学习并完成单元测试题,完成所有课程视频学习后,进行在线考试。测试题由系统从题库中随机组合生成。学生需在60分钟内完成50道选择题。系统自动计算成绩,考核结果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两种。计分方式:看视频占10%,测试题占90%。总分达到90分以上为“通过“。如果没有通过,可再自行学习,重新参加测试。 学生须在中期考核前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否则将无法通过中期考核。 课程定位和目标 1.课程定位 本课程授课团队由同济大学不同院系的多名教师组成,涵盖理科、工科、文科、医学、经管等不同领域,面向全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进行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规范以及论文写作的相关技巧,树立学生在学术研究全过程中的学术诚信和道德规范意识,指导学生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2.课程教学目标 目标1:使学生了解学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及学术不端的后果。 目标2:使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了解论文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 目标3:使学生掌握如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全程预防学术不端。 目标4:使学生了解不同专业领域方向的论文写作特点和要求,为学生将来从事交叉领域的合作研究和相关论文撰写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包括25个视频构成。其中课程介绍1个视频;学术规范概述板块有1个视频;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板块有17个视频,由不同学科的教授们讲解论文写作方法;论文修改与投稿板块有3个课程视频。 四、推荐书目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社 版次 ISBN Handbook of Academic Integrity Tracey Bretag Springer 第一版 978-981-287-097-1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Scientific Writing John Blackwell, Jan Martin Springer 第一版 978-1-4419-9788-3 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 周新年 科学出版社 第二版 978-703-060-223-7 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 凯特·L·杜拉宾 新华出版社 第八版 978-751-661-599-7 高质量SCI论文入门——从选题到发表 关小红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978-7-122-37042-6
返回列表
回到旧版>>
地址:上海市彰武路1号同济大厦A619 邮编:200092 电话:021-65982108 65988627 65980215 传真:021-65988627
同济大学信息公开网- 2021年学校工作报告 - 同济大学信息公开网
同济大学信息公开网- 2021年学校工作报告 - 同济大学信息公开网
首页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栏目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规定与制度
便民服务
网上互动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栏目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规定与制度
便民服务
网上互动
教代会制度、年度工作报告
首页
2021年学校工作报告
索取号:G0030105005-2022-0002
发表时间:2022-03-01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向大会报告学校2021年的工作情况和2022年的主要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第一部分: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同济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三新一高”战略部署,大力弘扬“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同济文化,持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学校改革发展,奋力实现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奋进伟力。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教育部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专题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校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获教育部第六指导组高度评价。聚焦“急难愁盼”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广大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情况,其中光明日报两次聚焦报道(其中整版报道一次)。
——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学校整体评价各项指标全部为“显著”,首轮建设的7个一流学科也均获得“显著”或“较为显著”的评价,新增“生物学”一流学科。编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以一流学科带动一流交叉学科领域(学科群)建设,方案获得教育部领导和论证专家充分肯定。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中,同济大学增选两院院士达5人,创历史新高。其中,李杰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昌俊教授、朱合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赫尔佐格、贝斯科斯两位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吕西林院士当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李风亭教授当选非洲科学院院士。新增国家级杰出人才18人。
——同济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不断完善。完善教材管理制度,制定《同济大学教材建设规划(2021-2025年)》《同济大学教材建设管理办法》等。15本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同济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特等奖(《高等数学》)1项(全国10项,高等教育类4项),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作为合作完成单位获得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董鉴泓教授分别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第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
将党史学习教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迎接中央巡视及落实整改等工作紧密融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制定《同济大学党的建设“十四五”规划》,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巡视整改助力治理体系守正创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整改的指示精神,积极履行巡视整改政治责任,以巡视整改为契机,强化整改落实和成果运用,全面完成巡视集中整改期的各项任务,修订学校章程,新制定修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三重一大”实施办法等校级规章制度文件60余个。持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三级制度体系架构,完成首批学校依法治校示范学院建设与评估工作,获评上海市高等学校依法治校(2016-2020年)创建成果一等奖。
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松懈。在学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落细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始终将师生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首位。运行“师生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师生每日数据采集全覆盖、离沪报备全覆盖、进校权限全管控、身心健康全关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综合演练,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年接种新冠疫苗共计10万余剂次。
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深化纪检体制改革,突出政治监督,加强日常监督,持续正风肃纪。开展两轮校内巡视,提前完成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党委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目标。开展机关“作风建设”专项巡察深化整改。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在电信、建筑、交通三个学院成立三级学生党委,发展党员1591名,较2020年增长28.8%,发展专任教师党员19名、本科生党员622名,新增专任教师入党申请人22名,均创近年新高。
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阐释,扩大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宣传和阐释方面的学术影响力。建立基层党委意识形态工作清单,制定《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二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将考核结果纳入二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选聘特邀宣传督查员,强化各类理论学习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传承同济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制定《同济大学大学文化建设“十四五”规划》。深入挖掘同济革命历史和红色基因,充分发挥校史育人作用。编辑出版《同济英烈》(第二版),完成“同济三部曲”收官之作话剧《铸诗成剑》,编创首演民族实验歌剧《志丹,志丹》和同济版《霓虹灯下的哨兵》,制作“同济红色记忆”系列视频,生动展现同济人在党的领导下投身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学校获评教育部“校园新媒体十佳共建高校”、人民网“高校社会影响力榜单十强”。
第二,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制定《同济大学人才培养“十四五”规划》,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同济大学2021教育思想大讨论,全面总结并深刻剖析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标“三新一高”,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新时代一流人才。
全面开展同济大学2021教育思想大讨论。研究探索系统性、建设性的改革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建设符合“三新一高”要求的更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同济大学关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开展一流人才培养专项系列行动计划。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和实践为国内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蓝本,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举措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做专题交流,受到与会高校高度关注。
推进“三全育人”从试点到示范。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战略高度,构建与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设立学生校务助理岗位,创新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平台路径。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质增效,实现试点工作在31个学院全覆盖。出版“三全育人”工作案例集,《同济大学“四个落实”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获教育部简报专题报道。学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创新建设思政课课程群,实现思政课必修课全面精品化,自主开设“中国道路”“人民城市导论”“改革开放史”等思政课,打造同济特色思政课品牌。持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获批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完善体美劳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编制加强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将体美劳评价指标纳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2.0,突出学生综合素养和核心能力评价。构建本研全覆盖的体育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大学美育教育体系,构建知行合一的劳动育人体系,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相关工作获新华社、光明网等媒体报道。
形成满足个性发展的创新实践体系。坚持专创结合、高技术创新、师生共创、高技术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同济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学校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同济大学科技园及创业谷入选第五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同济大学“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学城、产城、创城”融合的双创教育经验被写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
丰富新生院育人工作内涵。统筹新生院与专业学院多层次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新生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业成绩稳步提升,2020级本科学生第一学年平均绩点3.91,达近年最高。新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各类学科创新竞赛获奖学生比例逐年递增,2020级学生全年学科类获奖达384人次,2021级新生学科类获奖截至目前超过381人次。2020级和2021级满18岁团员入党申请书递交比例分别为63.7%和74.3%。
持续推进“双万计划”。4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位列上海市高校第二位。新增获批23门上海市一流课程,并列沪上高校首位;新增29门课程获批2021年度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科学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力学和化学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其中获批理科基地数量并列高校第6。
护航毕业生高质量就业。2021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约为97%,重点领域就业比例69.82%,326人赴西部就业,2人赴西藏基层就业;成功推送18名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502名毕业生赴QS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继续深造,占升学总人数的19.7%。《着力“精准”输送毕业生服务国家需要》入选教育部百个“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
第三,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促进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制定《同济大学学科建设“十四五”规划》,加强学科的系统研究与顶层设计,前瞻性布局面向未来的学科体系,开展学科动态调整,优化学科生态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塑造一流学科文化。撤销发展规划部和学科建设办公室,成立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
加强学科专业顶层设计。制定《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2021-2025)》,实施“2+8”一流学科领域建设布局,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制定《同济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审核与动态调整办法》,获批2021年度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和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类别,申报2022年度增列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法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知识产权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制定《同济大学交叉学科专项建设管理办法》,加大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力度。启动新一轮9个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
促进医学与附属医院发展。加强医学顶层设计,开展沪西校区整体修缮,医学院整体搬迁至沪西校区办学。制定《同济大学关于提升附属医院创新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探索新医科创新发展道路。打造同济特色医疗服务品牌,走精品与特色的医科发展道路。
第四,面向基础前沿和国家急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制定《同济大学关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质量的若干意见》(30条),实施《同济大学“十四五”及中长期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发展规划》。围绕“三新一高”,坚持“四个面向”,以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加强系统谋划,实现“十四五”学校科研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
基础研究能力持续增强。启动2021年度学科自主原创基础研究项目,培育基础研究“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培养一批潜心基础研究的专业化队伍。2021年,学校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7项,总直接经费约3.5亿元,居全国高校前列。获批1项重大项目,联合申报并获批2个基础科学中心;获批3项原创探索项目,实现“零”的突破;获重点类项目18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2021年项目12个,获批干细胞研究领域项目3项,占全国总数的10%。新增“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我校成为目前唯一一个建设两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的高校;新增1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基本完成科研平台学科全覆盖。
重大原创性成果取得新突破。在生命医学、物理科学、新材料制备、大洋钻探、城市交通规划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在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遥感空间信息等方面取得了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科技奖5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一等奖3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0项,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2项;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唯一)。在高水平期刊及其子刊上发表顶级论文71篇。
主动服务国家与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输出“同济方案”。深度参与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建设,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全力支持黄河流域大保护、长江大保护、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研制高分辨率三维地形DEM和光照产品,为我国月球极区探测选址任务提供高精度的数据支撑。磁浮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600公里时速高速磁浮列车交通道岔的研制和技术验收,承担了国家铁路局的高速磁浮车辆通用技术条件任务。积极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龚正市长为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揭牌。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布局建设上海同济深海科学研究中心。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列为国务院颁布的“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动方案”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十四五”储备项目。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2021年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2项,创历史最好成绩(2020年4项)。获批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综合实验基地,形成了智能社会治理研究新高地。决策咨询与社会服务能力有新突破,首届“上海市优秀智库报告”获批数量名列上海市高校第一;决策咨询信息采用情况评分位列全国第四、上海市第一(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9月反馈数据)。
第五,深化人才工作机制改革,提升师资队伍能级
制定《同济大学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师资队伍能级,人才工作各项指标整体迈上新台阶,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持续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专项行动,注重优秀教师先进典型选树,汇编《身边的“大先生”——同济大学师德故事(一)》,艾自胜等18位教师荣获“上海市育才奖”。隆重举办教师节庆祝大会,为退休教师举行荣休仪式。拍摄《礼敬吾师》宣传片,制作获奖教师、荣休教师宣传视频。
建立科学合理、正向引导的教师评价体系。深入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系统化改革,形成良好的政策指导与有效的激励机制,2021年长聘体系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申报491人。开展交叉学科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试点工作,鼓励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科技创新突破口,培育新兴交叉领域重大原创突破。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构建“一门式”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打通引进、培育、服务、评价全流程。2021年累计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174人次。新增“两院”院士5人,创历史最佳;新增国家级杰出人才18人。全年共招收博士后301名,在站博士后数达到823名。
第六,完善国际战略布局,提升国际办学水平
制定《同济大学国际交流“十四五”规划》,实施“聚焦重点、做强主场、布局全球”新战略,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发挥学校国际合作特色传统和优势,着力推动国际学术影响力提升工作,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声誉。
完善国际合作战略布局。完成国际合作顶层设计,强化对德对欧合作优势,拓展美英合作内涵,推出一批标杆性重点国际合作科研和工程项目。2021年共举办线上线下国际会议24场,签署合作协议110份,“同济大学国际本科生高中校长直推项目”合作高中增至12所。布点建设“全球分布式校区”,挂牌“同济大学海外招生基地(佛罗伦萨)”。进一步发挥平台学院功能,中德工程学院、中德学院顺利通过德国联邦教研部评估,中意学院成功转型。
强化中德合作优势。召开同济大学中德学部指导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立足新发展阶段,优化校内对德合作的顶层谋划、统筹部署和协同联动,不断提升同济大学中德合作品牌的内涵和品质。积极打造中德合作2.0版,以“中德联合研究中心”为载体,进一步优化对德合作,发挥智能科技和绿色发展学科优势;筹备成立中德博士生院,推动成立“同济大学欧洲与德国研究院”。
第七,狠抓管理服务作风,夯实支撑保障体系
强化作风建设,提高管理能力、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强管理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推进管理向服务转变,被动向主动转变、粗放向精细转变,办事向谋事转变,以优良作风、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修订《同济大学章程》,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面落实各项整改任务。优化财力资源配置,加强内控建设,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落实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完善采购管理制度,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完成校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深化后勤体制改革,成立后勤管理与保障处。推动公用房全额成本核算工作。
完成“2021年度十大实事”项目。制定《同济大学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本研一体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彻底解决了卡顿、浏览器兼容性差等问题。新增一批教师公寓。深化基础教育办学内涵,做好教职工子女入学保障,新开办嘉定附属实验中学、附属实验小学分校;实质性推进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实验学校建设。
校园环境全面改善。制定《同济大学基本建设“十四五”规划》,稳步推进建设四平路校区彰武路研究生公寓(三期)、嘉定校区学生活动中心等10项基建项目,本年完成基建总投资6.287亿元。大力推进修缮工程建设,完成嘉定校区人行道绿色安全改造示范工程和嘉定校区学生公寓灯光改善示范工程等。
第二部分:2022年主要工作任务
202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聚焦主要任务、抓好重点工作,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深入推进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更加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增强管理精度,统筹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和上海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学校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毫不放松、科学精准、扎实做好常态化校园疫情防控,守护好师生健康,以健康平稳的校园环境,保障学校各项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更高站位,加强党对办学治校的全面领导
持续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持续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把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转化为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全校师生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走深走心走实,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巩固拓展巡视整改成果。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中央纪委及中央巡视办的要求,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对巡视整改工作紧抓不放。对已经完成的整改任务,适时组织“回头看”,巩固已取得的整改成效,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对尚未全部完成或需要逐步解决的,按照既定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紧盯不放,直至整改完毕,着力制定和完善一批管长远、治根本的有效制度,以整改促改革、促发展、促稳定。
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实施党务干部能力提升行动,开展党务工作者业务培训、能力提升计划、新一批“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示范和质量创优创建计划申报工作。落实学校“十四五”专任教师党员发展规划和学校加强专任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的若干措施,动态更新党员培养发展进度。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基层党建质量的过程评价。改进现行党建研究组织方式,进一步提高党务干部和党建理论工作者的党建研究能力和水平。
建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按照上级有关要求,高质量配合做好二十大代表选举各项工作,启动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筹备工作。树立鲜明选人用人标准和导向,严肃纪律,谋划组织好基层换届工作。完善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提升干部管理规范化和数据化水平。搭建年轻干部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平台,不断蓄好年轻干部队伍“源头活水”。
完善学生思政工作体系。设立“十大育人”建设项目,持续推动“三全育人”工作各职能部门协同机制建设。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建设,通过“示范学院”“示范社区”建设项目,打造“三全育人”标杆院校,扩大经验模式辐射范围。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机制,营造新时代和谐导学关系。聚焦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深入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工作,做好“三全育人”成果向中小学辐射。
持续提升教师思政工作实效。持续推进“新媒体+思政”工作,创新教师思政工作方法与途径。优化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立项资助,重点扶持培育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展现教师创新进取精神风貌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落实教师管理全过程中的师德师风考核,更新完善师德电子档案。进一步规范校内各级荣誉奖励,突出奖励导向作用,开展多层次优秀教师选树,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彰显新时代同济文化。开展以宣传伟大建党精神和喜迎党的二十大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活动。开展建校115周年系列纪念和庆祝活动。继续按照“六个好”的要求,巩固全国文明校园的创建成果。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专项工作,加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讲好同济故事,传播同济声音,进一步弘扬新时代同济文化精神。
抓好意识形态各项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制度要求,加强对二级单位的日常监管和督查,层层压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强化阵地管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确保网络安全,加强网络育人。多部门协同,共同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加强学校保密工作。
统筹各方力量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加强与政府、企业等的合作,积极争取外部资源。进一步发挥董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会的功能。健全大统战工作格局,团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加强群团、民族、宗教政治引领,持续发挥工会、离退休老同志、青年、妇女及关工委作用。
三、深化内涵建设,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深化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成果,以“学术和育人”为第一价值追求,以“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为培养理念,以“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为培养目标,构筑既关注共性基础、又关注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建设。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和美育教学工作,构建并不断完善基础更宽、交叉更深、专业更精和出口更高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不断提升生源质量,积极争取博士生名额增量,实现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推进招生、培养、深造、就业、校友的工作联动。全面修订2022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实质性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本研贯通,细化本研课程及其代码的衔接模式。强化落实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2021本),推进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教学能力,全覆盖、分类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建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示范项目,制订课程思政“一院一策”方案。以点带面,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全英文课程,逐步推进全英文专业建设。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美劳教育同济方案和评价方法。探索新型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模式,推进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进论文、进课堂、进教材,推动企业育人资源进校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申报国家级示范创新创业学院。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强化论文质量责任分级保障体系,夯实从招生到答辩的全过程质量保障措施,各个学科评定分委会分类制定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保障细则,建立奖惩结合的论文质量督导机制,确保学位论文质量。探索基于大数据智能分析的学术能力评价与提升方法,完成第二轮学位点合格评估和专项评估年度工作。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实《关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质量的若干意见》30条,重点实施《同济大学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计划》和《同济大学技术攻关能力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前瞻性、颠覆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工程中的基础科学理论和科学问题研究。进一步提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报质量和获批率。完善科研基地平台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进一步完善现有国重和新建国重建设方案,持续推进“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的建设运行。持续推进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设工作,积极培育教育部、上海市、行业主管部门等省部级科研基地。强化校级交叉平台建设,积极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加强重大科技成果谋划和培育,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项。积极推动校地校企科技合作,开展科技成果价值挖掘和培育孵化,促进成果转化,开展“科技成果意向挂牌”工作,打通科技成果信息向校外披露机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和服务国家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促进学科建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按照“优势工科引领带动、厚重理科融合推动、特色医科协同驱动、精品文科共享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思路,全面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深化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跟踪与分析,加强学科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持续开展学科与专业动态调整,进一步加强专业与学科的结构优化与统筹发展,促进交叉融合发展,构建高质量学科与专业体系,形成良好的学科生态。加强“双一流”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一流学科交叉领域(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加强项目管理,推进新一轮“双一流”中一流学科与一流学科交叉领域(学科群)建设,促进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常规建设与服务,推进学科建设资源统筹与配置优化;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化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实施基础学科提升计划;推进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四类高峰的顶层设计与协同创新;改进学科评价机制,按照内涵、质量、贡献等维度建构新型学科评价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绩效管理。
建设更高质量教职员工队伍。进一步落实教师管理全过程中的师德师风考核,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把关作用,客观真实地评价师德师风表现。更新完善师德电子档案,实时记录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培训、考核结果、所获荣誉、失范行为等信息,注重结果运用。开展教师节庆祝表彰活动,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综合运用报纸、网络、广播、电视、微信微博、新媒体客户端等载体,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增强感染力。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压实校院两级人才工作责任,建立学院后备人才“蓄水池”,完善高层次人才“一门式”服务体系。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建立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度。高质量完善长聘教职体系顶层设计,适时开放长聘副教授岗位,完善预聘副教授、预聘助理教授管理办法。进一步巩固评价体系改革成效,将破“五唯”、立新标的评价导向落到实处。着力提升博士后队伍规模与质量,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博士后申请各类计划、基金项目申报质量与获准率。深入开展管理岗“三定”及职员制改革相关工作,持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辅队伍分类管理机制,探索多样性的人才培育与选聘机制。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制度作用,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风险意识高的职业化管理队伍。促进人员多校区多岗位轮岗锻炼,以多种形式缓解一般管理岗招聘难、重点工作地区招聘难等难题。
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办学。落实《同济大学关于加快推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高校的互鉴、互融、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局面。加强引智工作,努力达成高层次人才趋同管理。推进夯实国际学生招生工作校院两级运行体制,提高国际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推进学生国际交流,适度扩大学生出国(境)规模,有针对性地培育国际组织后备人才,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促进国际科研合作,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鼓励教师主办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促进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杰出青年科学家交流。在已有稳定合作伙伴的基础上,拓展科研、教育、产业等多方面、多层级的新网络伙伴。推动和落实中德合作2.0相关工作,建设“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配套运行“中德博士生院”,完成《关于同济大学中德学部成立及运行的框架协议》的续签。注重同济品牌建设和形象塑造工作,提升国际传播力,开展或承办国际学生线下文化考察活动,感知真实中国;开展国际学生新生教育大会、颁奖典礼等活动,增强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的情怀。
继续做好校园治理和支撑保障工作。推进多校区育人功能延伸与治理联动。全面落实落细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和大财务统筹,优化财力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银行的沟通与合作,获得更多业务合作银行对学校的实质性赞助和支持。加强内控评价整改和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规范和完善学校内控建设,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依法治校提供有效支持。做好沪西校区医学园区二期、嘉定校区学生社区、四平路校区西南一楼等修缮项目。完成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大楼等项目建设,确保四平路校区彰武路研究生公寓(三期)、嘉定校区学生活动中心投入使用。持续优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系统和平台,组建核心业务专网,持续推进本研一体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建设,推进“一网通办”相关工作,推进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嘉定校区新建一个核心机房,主要承担嘉定校区校园网汇聚、嘉定数据中心两大功能,同时为异地灾备提供条件。对130间多媒体教室进行设施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和基本环境改善。深化与杨浦、虹口、嘉定的合作,持续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建设,着力建设附属新江湾学校、虹口基础教育集团等。深化后勤改革,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持续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
四、坚定不移从严治党,永葆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持续做好校内巡视工作。继续坚持政治巡视定位,持续开展校内巡视“回头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加强专项巡视,突出政治监督,坚决肩负起“两个维护”重大政治责任。把日常监督做深做细做实,充分发挥监督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深入总结五年来的巡视工作经验,开展新的五年巡视规划调研,有序开展校内巡视工作。
党风党纪永不放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继续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对中央巡视反馈问题举一反三,加大警示教育力度,防止“四风”隐形变异、反弹回潮。每半年召开一次作风建设联席会议,定期研判学校作风建设情况,加强师德师风和学术风气建设,持续整治师生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增强问责意识,加大问责力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2022年,我们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守正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同济特色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持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努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18 Tongj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校长办公室主办
党委办公室
党委组织部 党校
党委统战部
党委学生工作部
武装部
纪委监察处
机关党委
团委
工会
校长办公室
发展规划部
本科生院(招生办公室)
研究生院
本科招生网
研究生招生网
教学质量办公室
学生就业信息网
科研管理部
人事处、人才中心
财务处
外事办公室/港澳台办公室
审计处
基建处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保卫处
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
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采购与招标管理办公室
信息化办公室
继续教育学院
图书馆
上海同济后勤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学校主页
上海市教委网站 edu.sh.gov.cn
中国上海网站 shanghai.gov.cn
教育部网站 moe.gov.cn
<
开学通知
开学通知
搜索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院长寄语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学院喜报
学院介绍
学院概况
现任领导
组织结构
联系方式
教学管理
联系我们
培养方案
专业介绍
导师风采
课程资源
拓展活动
教学文件
教学通知
思政教育
关于我们
学工动态
学生党建
团学工作
学生管理
新生慕课
学业指导
芳华笔记
规章制度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纪委工作
统战工作
工会工作
评奖评优
公示公告
重要通知
政策解读
学院视频
学院形象
活动实录
师友寄语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教学管理
联系我们
培养方案
专业介绍
导师风采
课程资源
拓展活动
教学文件
教学通知
开学通知
发表时间:2019-02-21
阅读次数:343
各位同学:2018-2019学年第2学期自2019年2月25日(周一)开始。请各位同学做好下列准备工作:1、登录“同济大学本研一体化教务系统”查看个人课表信息。查询方法:登录系统(http://4m3.tongji.edu.cn)→我的课程→我的课表。上学期末,经同学们选课后,开课学院根据选课结果,对部分课程进行了调整。你原来所选的课可能会更换任课老师,或被合并,或更改了上课地点。同时,你原先选的通识课也可能因选课人数过少而被取消。所以,请同学们在上课前务必查询自己的个人课表,若有缺漏或多选,可在第四轮选课时调整。2、请特别注意课程的起始周和结束周,实验、实习类课程请咨询理论课老师。3、所有开课信息以“同济大学本研一体化教务系统”为准。注:自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起实施新版作息时间表,请注意每节课的起讫时间。本科生院教务管理中心2019年2月21日
返回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新生院 Email: tjxsy@tongji.edu.cn
Copyright©2018 同济大学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 沪举报中心
021-65985424
【研究生】关于启用本研一体化系统中论文隐名评审模块的通知-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研究生】关于启用本研一体化系统中论文隐名评审模块的通知-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English
首页
学院概况
院长致辞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机构设置
大事件
学院基金
师资队伍
两院院士
国家杰青
兼职教授
其他人才
教师名录(按职称)
教师名录(按专业)
教师名录(博导、硕导)
人才培养
本科生
研究生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研究团队
成果展示
IBM中心
实验室介绍
国际交流
国际交换
学历、学位合作
出国实习
合作伙伴
党建工作
组织概况
工作动态
党务公开
支部活动
学习资料
学生工作
学生办公室
学生创新基地
劳动教育项目
校友联络
校友活动
校友风采
校友名单
资源共享
办事流程
下载专区
视频专区
信息中心
学院新闻
学院活动
学院通知
当前地址:
首页 >
信息中心 >
学院通知 >
正文
信息中心
学院新闻
学院活动
学院通知
本科生通知
研究生通知
教工通知
全体通知
【研究生】关于启用本研一体化系统中论文隐名评审模块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5-03
阅读次数:
各位研究生:
根据学校一体化工作进程的安排,目前论文隐名评审模块已经在1系统中完成建设,原在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论文隐名评审抽盲环节停用,启用本研一体化系统中的论文隐名评审模块,网址:1.tongji.edu.cn。抽盲环节不再需要导师审核,申请人提交盲审申请后,系统立即返回抽盲结果。
特此通知。
附件:查重盲审送审工作流程
软件学院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上海曹安公路4800号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邮编:201804
联系电话:86-21-69589585,69589332(FAX)
快速链接
同济大学官网
中国软件测试认证委员会
Copyright© 2017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2022年研究生手册-同济大学研究生院
2022年研究生手册-同济大学研究生院
Language
English
首页
部门介绍
基本概况
领导分工
工作指南
招生工作
研究生招生
教学培养
管理规定
培养过程
创新实践
教学管理
学籍管理
管理规定
报到注册
学籍变动
日常管理
学位工作
学位授权点
学位政策
评审机构
答辩管理
学位证书
优秀论文
博士学位信息公示
导师工作
政策规定
导师培训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
国家公派
短期访学
国际会议
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其他项目
国际学术论坛
嘉定工作
嘉定校区服务指南
奖助管理
奖助政策
日常管理
公共服务
规章制度
办事流程
常用下载
公示公告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公共服务
规章制度
正文
规章制度
2022年研究生手册
2022年08月23日 13:52 点击:[]
附件【2022年研究生手册 - 202208更新.pdf】已下载次
上一条:同济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标准及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成果的规定
下一条:同济大学研究生变更导师工作细则(同济研【2021】86号)
【关闭】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主办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微信
2022年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含专业目录)-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2022年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含专业目录)-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首页
招生新闻
管理规定
招生简章
网上报名
信息查询
历史数据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招生简章
博士招生简章
硕士招生简章
专业学位招生简章
港澳台招生简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简章
>
硕士招生简章
>
正文
2022年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含专业目录)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1-09-15
浏览次数:
附件1: 全日制目录
附件2: 非全日制目录
附件3: 2021年全国统考各专业报录情况(供参考)
附件4: 2021年各专业接收推免生人数(供参考)
上一篇:2022年硕士研究生部分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仅供参考)-9月27日更新
下一篇:2022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接攻博)专业目录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主办 邮箱:Tjyzc@tongji.edu.cn 邮编:200092